一切的發生都有內部和外部原因。孩子攻擊行為背后的內在因素是基于孩子自身的生理,包括孩子的性格特征、認知發展、遺傳因素等。社會認知模型理論認為,攻擊行為源于基本的社會認知缺陷,嬰兒認知發展是影響攻擊行為的關鍵因素之一。外部因素主要是指孩子成長的客觀環境,如家庭因素、社會因素等。文獻綜述表明,和諧的家庭環境可以使孩子更加活躍、友善,反之,和諧的家庭環境可以使孩子更加具有攻擊性。班杜拉的實驗證明,社會環境也是影響幼兒攻擊行為的因素之一。年幼的孩子經常模仿動畫片中的暴力行為。
1.大眾傳媒對兒童攻擊行為的影響
網絡媒體,尤其是帶有強烈商業氣息的格斗視頻游戲和動漫,是塑造幼兒攻擊性行為的重要驅動力。在一項關于動畫片對兒童攻擊性影響的研究中,孟波發現,高度暴力的游戲往往具有很強的競爭性,反復呈現“血腥對手”和“種族滅絕”等內容,這使得兒童不太可能模仿。游戲的激烈競爭并導致攻擊行為。攻擊行為。
2、教養方式對孩子攻擊行為的影響
家庭對于孩子的成長極其重要,父母的教育理念決定了孩子的性格、行為、交往等方面的發展。有些是由于父母的暴力,但當父母用非常嚴厲的教育態度懲罰幼兒時,就會出現抵抗、不滿和攻擊行為。家庭的教養方式與幼兒的攻擊行為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張光珍、梁淼、梁宗堡的研究發現,溺愛、放任、專制的教養方式與兒童的攻擊行為顯著正相關,而民主的教養方式與兒童的攻擊行為顯著正相關。已被證明與攻擊行為呈顯著正相關。 [8]
三、幼兒園環境對兒童攻擊行為的影響
隨著第二人稱政策的公布,許多幼兒園班級人滿為患,老師無法及時關注到所有孩子。當孩子之間發生攻擊性行為時,如果老師在不了解事件真相的情況下直接批評或責備孩子,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就會被負面強化,孩子以后就不太可能習慣性地使用。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而采取的攻擊性行為。
4.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會導致攻擊性行為。
根據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的自我中心主義概念,嬰幼兒的判斷和行動往往會受到自己的思想和欲望的強烈影響。這些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不與其他孩子分享,不知道如何與其他孩子相處,當他們的利益受到損害時就會開始壓力攻擊。
五、兒童人格特質對兒童攻擊行為的影響
心理學家將氣質分為四種類型:膽汁質(易激動、熱情)、樂觀氣質(敏捷、好動)、冷靜氣質(安靜、安靜)、憂郁氣質(沉悶、害羞)。其中,脾氣暴躁的孩子的特點是情緒開放、脾氣暴躁、沖動、難以控制自己。這類孩子在與他人相處時,很容易與他人發生沖突,出現攻擊性行為。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并且每個因素都被發現是攻擊性行為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