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簡稱腮腺炎或流腮)是兒童和青少年中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成人中也有發病,由腮腺炎病病毒所引起。腮腺的非化膿性腫脹疼痛為突出的病征,病毒可侵犯各種腺組織或神經系統及肝、腎、心、關節等幾乎所有的器官。因此,常可引起腦膜腦炎、睪丸炎、胰腺炎、乳腺炎、卵巢炎等癥狀。
“痄腮”。冬季易發此病,多見于5--10歲的兒童。是一種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通過飛沫及病人接觸后傳染,多發于人群聚集處,如幼兒園、學校、軍營等。一旦你孩子患過流行性腮腺炎,將永遠不再患此病,因為他已經能終身免疫。大多數地區要求學齡前兒童注射疫苗。如果未建立終身免疫,則需被動注射抗流行性腮腺炎的免疫疫苗。接種麻、風、腮三聯疫苗或腮腺炎疫苗可預防本病的發生。本病前期癥狀一般較輕,表現為體溫中度增高、頭痛、肌肉酸痛等。腮腺腫大常是本病的首發體征,持續7--10天,常一側腮腺先腫,2--3天后對側腮腺亦出現腫大,有時腫脹僅為單側,腮腺腫大的特點是以耳垂為中心,向前、后、下擴大,邊緣不清,觸之有彈性感,有疼痛及觸痛,表面皮膚不紅,可有熱感,張口、咀嚼特別是吃酸性食物時疼痛加重。腫痛在3--5天達到高峰,一周左右消退。常有腮腺管口紅腫。同側咽部及軟腭可有腫脹,扁桃體向中線移位;喉水腫亦可發生;上胸部亦可出現水腫,軀干偶見紅色斑丘疹或蕁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給患兒帶來很大痛苦,腮腺疼痛難忍,少數病人的胰腺、腦膜、腦、肝和心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本病對機體的嚴重危害并不只是腮腺本身,而是它的并發癥,應高度警惕和防治并發癥。
流行性腮腺炎(流腮)在公元前640年《素問·至真要大論》中就有記載,是最早記載的臨床疾病之一,屬于時疫病,中醫叫“痄腮”、“蝓蟆瘟”等。
公元5世紀Hippocrates首先描述了本病的臨床特點,從他記載至今對本病研究認識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8世紀初至19世紀中,確認本病有廣泛的流行性,至19世紀已在全世界流行;第二階段對本病的臨床表現研究更為準確,主要是腮部及頸部的腫大,并認識到有非典型的病例存在,同時也發現有其他表現,甚至在沒有耳下腺腫大或耳下腺腫大很輕微時,就有面神經炎癥。因此在1984年Romanovski就把流腮分為二個主要型:腫瘤型腮腺炎(parotitissarcosa)及神經型腮腺炎(paratitisnervosa)。1883年Troiski就認為腦膜炎、睪丸炎并不是流腮的合并癥,而是同一病原引起的臨床常見的一種類型,并與其他學者認為流腮是局部損害的疾病的觀點相反。在這一階段也證明了本病是一種傳染病,故在19世紀末對它的臨床、發病機理、病理解剖、傳染性、流行病學等方面就已有了較豐富的觀察。第三階段是開始實驗動物感染的研究,1930年在傳染猴子時,得到與人一樣的腮腺炎表現。1934年Johnson同Goodpasture從患者唾液中首次分離到病毒,并發現雞胚是病毒的敏感宿主,這推動了對流腮病毒及本病認識在理論上的發展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