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病介紹
圍絕經期前后由于卵巢功能逐漸衰退到卵巢功能停止,產生雌激素功能逐漸喪失致使外生殖器發生一系列生理變化,主要是不同程度的萎縮性改變。通常40歲左右皮膚出現老化特征,絕經后5~10年改變明顯。外陰白色病變,系指一組女陰皮膚、黏膜營養障礙而致的組織變性及色素改變的疾病。以外陰奇癢,破潰,劇痛,皮膚變化為特征,治療困難,易復發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痛苦。此病為慢性病變過程,病程長短不一,長者可達數十年。由于病因尚不明確,有關命名和治療方法也未統一。以往將女陰皮膚和黏膜發白,變粗或萎縮的外陰病統稱為外陰白斑,甚至認為它是一種癌前期病變,因而當時主張早期予以切除,后來有人認為必須在病理切片中有不典型增生細胞者才診斷為“外陰白斑”,由于診斷標準不一,疾病性質和預后不同,就造成對本病的認識和處理的混亂,為了統一認識,國內外不少學者對女陰白色病變的命名和分類作了進一步的回顧性調查分析和探討。1877年Schwimmer首先將口腔頰黏膜發白,角化過度取名為白斑,繼后Breisky于1985年報道了外陰部類似病變取名為外陰白斑病,后來Taussig(1923,1930)對外陰白斑具體分類命名為外陰白斑早期(肥厚期)和晚期(萎縮期),這一觀點一直為后人所沿用,1961年Oberqield復習有關文獻和根據自己材料的觀察,提示Taussig外陰白斑萎縮期事實上即是硬化性萎縮性苔蘚,但Clark和Woodruqq應用核素方法,通過3H(氚)標記胸腺嘧啶測定證實硬化性萎縮性苔蘚變薄的表皮具有旺盛的代謝功能,并未萎縮,從而有人認為硬化性萎縮性苔蘚的命名不夠妥當,應去掉“萎縮”兩字而應改名為“硬化性苔蘚”。更有人認為此病的起始病變和固有病變是表皮下結締組織纖維及基質的損害,表皮的變薄是繼發性的,這與Oberqield和Stelguler等的意見一致,所以從形成發生機制而言,認為硬化性苔蘚命名較為確切。長期以來,臨床上把外陰發白習慣上稱為外陰白斑,近20年來、病理上將白斑概念限制于黏膜表皮下不典型增生者,同一用語,涵義不一,為了避免混淆,多數學者主張廢棄外陰白斑這一病名。1987年第9屆國際外陰疾病會議提出新的分類命名如下:①非贅生性的皮膚,黏膜上皮病變包括硬化性苔蘚,鱗狀上皮增生,其他皮膚病;②外陰上皮內瘤樣病變(VIN)包括輕、中、重度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國內目前尚無統一命名,各學者按自己的觀點命名和分類,有作者認為臨床初診未能判斷有無不典型增生,故在病檢前,一般可統稱為外陰白色病變或外陰白皮病包括增生性外陰皮膚病變及硬化性苔蘚,外陰不典型增生,外陰白癜風等。
版權聲明:
1、本站內容僅做參考,不能作為診斷及醫療的依據!
2、本文內容來源于網絡或會員發布,版權歸原網站所有。
3、本站僅提供信息展示,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4、轉載請注明出處,本文標題:圍絕經期前后的外陰白色病變;本文地址:http://www.m-car.com.cn/jibing/112926.html
疾病標簽:
-
圍絕經期前后的外陰白色病變,圍絕經期前后的外陰白色病變的癥狀,
相關疾病
-
乳癰
乳癰是指即急性乳腺炎,病名。癰腫之發于乳房者。出《肘后救卒方》卷五。又名(疒乇)乳、?乳、乳毒、吹你、吹乳、內吹、外吹、乳根癰、乳瘋等。多因肝氣郁滯,胃熱壅塞,乳...
-
子宮內膜異位癥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指內膜細胞種植在不正常的位置而形成的一種女性常見婦科疾病。內膜細胞本該生長在子宮腔內,但由于子宮腔通過輸卵管與盆腔相通,因此使得內膜細胞可經由輸...
-
子宮腺肌病
子宮腺肌病是指子宮內膜向肌層良性浸潤并在其中彌漫性生長。其特征是在子宮肌層中出現了異位的內膜和腺體,伴有其周圍的肌層細胞肥大和增生。故有子宮內子宮內膜異位癥之稱...
-
外陰燒傷、燙傷和化學損傷
外陰燒傷、燙傷和化學損傷為在不同情況下,因化學、工業、電力、醫學治療等因素所致的外陰燒傷、燙傷和化學損傷引起皮膚水皰、破潰、壞死、繼發感染或軟組織損傷、粘連、瘢...
-
無痛人流
無痛人工流產手術是指麻醉醫生對孕婦實施全身麻醉下 婦科醫生進行的人工流產術,這需要專業的麻醉科醫師配合完成手術,就是在吸宮流產手術的基礎上,加上靜脈全身麻醉,手...
-
急性宮頸炎
急性子宮頸炎(acutecervieitis)為病原體感染宮頸引起的急性炎癥。主要見于感染性流產、產褥期感染、不潔性活動、宮頸損傷或陰道異物,致病原體進入而發生感染。陰道滴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