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我國其發病率居各類腫瘤的首位,每年約有17萬人死于胃癌,幾乎接近全部惡性腫瘤死亡人數的1/4,且每年還有2萬以上新的胃癌病人產生出來,胃癌確實是一種嚴重威脅人民身體健康的疾病。胃癌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但以40~60歲多見,男多于女,約為2:1,胃癌可發生于胃的任何部位,但多見于胃竇部,尤其是胃小彎側,根據癌組織浸潤深度分為早期胃癌和進展期胃癌(中、晚期胃癌)。胃癌早期癥狀常不明顯,如捉摸不定的上腹部不適、隱痛、噯氣,泛酸、食欲減退、輕度貧血等,部分類似胃十二指腸潰瘍或慢性胃炎癥狀,有些病人服用止痛藥、抗潰瘍藥或飲食調節后疼痛減輕或緩解,因而往往被忽視而未做進一步檢查,隨著病情的進展,胃部癥狀漸轉明顯,出現上腹部疼痛,食欲不振、消瘦,體重減輕和貧血等。后期常有癌腫轉移,出現腹部腫塊,左鎖骨上淋巴結腫大,黑便、腹水及嚴重營養不良等,由于胃癌在我國極為常見,危害性大,有關研究認為其發病原因與飲食習慣,胃部疾病等有關,所以了解有關胃癌的基本知識對胃癌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胃癌的高;疾∪巳
1、患有癌前病變:癌前病變是指有癌變傾向的良性疾病,如:
(1)慢性萎縮性胃炎,癌變率可達10%;
(2)慢性胃潰瘍,癌變率低于3%;
(3)胃息肉,直徑>2cm,多發且基底較寬者癌變率高;
(4)胃部分切除者,殘胃癌變率可達0.3%-10%;
(5)其他癌前病變,如巨大胃粘膜肥厚癥,疣狀胃炎等;
(6)胃鏡活檢病理類型:
①異形增生,也稱不典型增生,由慢性炎癥引起,如發展到重度不典型增生則可認為是癌前病變甚至被認為是早期癌;
②胃間變則癌變機會多;
③大腸型腸化生與胃癌發生關系密切。
2、飲食習慣不良:如飲食不規律、吃飯快速、喜高鹽/熱燙食品都會,喜食致癌物質亞硝酸鹽含量高的腌制、熏制、干海貨、隔夜菜,喜食燒烤的紅肉、常食用霉變食物、少食新鮮蔬菜等。
3、長期酗酒及吸煙:酒精可使粘膜細胞發生改變而致癌變。吸煙也是胃癌很強的危險因素,青少年時期開始吸煙者危險性最大。
4、有胃癌或食管癌家族史:患者家屬中胃癌發病率比正常人群高2~3倍。
5、長期心理狀態不佳:如壓抑、憂愁、思念、孤獨、抑郁、憎恨、厭惡、自卑、自責、罪惡感、人際關系緊張、精神崩潰、生悶氣等,胃癌危險性明顯升高。
6、某些特殊職業:長期暴露于硫酸塵霧、鉛、石棉、除草劑者及金屬行業工人,胃癌風險明顯比較大。
7、地質、水質含有害物質:地質為火山巖、高泥炭、有深大斷層的地區,水中Ca/SO4比值小,而鎳、硒和鈷含量高;鹕綆r中含有較高含量的3,4苯并芘,泥炭中有機氮等亞硝胺前體含量較高,易損傷胃粘膜。硒和鈷也可引起胃損害,鎳可促進3,4苯并芘的致癌作用。
8、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有研究稱約半數胃癌與幽門螺桿菌感染有關。國人約60%感染該菌,但僅0.03%的人群患胃癌。
中醫古籍中雖無胃癌之名,但有關胃癌癥候的描述尚有不少,早在《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中就提到:"胃病者腹瞋脹,胃脘當心而痛……膈咽不通,食飲不下"。漢代名醫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描述:"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這與胃癌晚期幽門梗阻情況相似。其他古籍中有關"心之積"、"伏梁"的記載,有人認為可能與胃癌相似,因記載了上腹部包塊,心煩咽干,甚則吐血、消瘦納差等癥候與胃癌有類似之處。
胃癌仍然是全球性最為常見的人類癌癥,胃癌的發病率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差別很大,美國、加拿大、新西蘭、澳大利亞和熱帶國家較低,而日本、智利、中國和冰島則較高。在過去50年中,世界上許多國家,包括死亡率最高的日本在內,胃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已下降,但在此期間,其總的5年生存率仍無明顯提高。我國胃癌的發病率比較高,以西北地區(青海、寧夏、甘肅)和東南沿海地區(江蘇、浙江、福建、上海)發病率最高,而廣東、廣西、貴州發病率較低。據資料統計,男性胃癌發病高于女性,男女之比約3~4:1,年齡大多在40歲以上。近年來,胃癌的防治研究工作取得了較大的進展,病因研究、早期及中西醫結合治療均獲一定成效,提高胃癌早期診斷率,將能大大提高治療效果和5年生存率,而胃癌一級預防的措施包括飲食調節方面的一些做法均尚待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