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以四肢軟弱無力為主證,尤以下肢痿軟無力及不能行走較多見,故亦稱“痿鼊”。伴有肌肉疼痛者稱痿痹”;有顱神經損害者,如舌咽、迷走、舌下神經麻痹者,出現吞咽困難,稱為“噎證”;面神經麻痹者稱為“口僻”等。
本病多發生在兒童和青壯年,病前患者可以有感冒、流涕或腹瀉等病史。1~2周后患者出現雙手和/或雙足的無力,并逐漸向雙上肢及雙下肢發展,同時可以伴有麻木感,病情嚴重時可以累及呼吸肌而導致呼吸困難,此時患者感到咳痰無力、氣憋,若治療不及時可危及生命。本病還常累及面神經及后組顱神經,出現面神經麻痹、說話聲音嘶啞、飲水進食發嗆;一部分患者有雙手、雙足的痛覺減退伴有肌肉疼痛。病情在1周內可以繼續發展,4周后開始恢復。患者的肢體腱反射減弱或消失,腰椎穿刺后腦脊液化驗顯示"蛋白-細胞分離"(腦脊液中蛋白的含量超過正常值而細胞數在正常范圍)。